一、清真產業發展概況
臨夏州清真產業主要分為清真食品加工和民族用品加工兩大類,其中,清真食品加工主要以清真肉制品、乳制品、保健品、速凍食品、蓋碗茶、糕點及果蔬加工為主;民族用品加工主要以服飾、號帽、蓋頭、拜毯、地毯、工藝品制造為主。州內現有清真食品生產加工企業25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75戶,民族用品加工戶1500戶、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34戶,產品種類300多種,從業人員達13萬人,年實現產值20多億元。
近年來,臨夏州大力實施清真產業“走出去”戰略,積極向青藏地區、向東部沿海地區延伸,主要涉及清真畜禽屠宰、牛羊肉配送、清真牛肉拉面等行業,產品種類除了傳統的清真餐飲、副食、肉食品外,又相繼開發了清真方便食品、速凍食品、專用調料、乳制品、食用油等附加值較高的產品,經營網點多分布于人口密集度高、流動性強的車站、高校、路口等區域,經營形式以家庭、親友、老鄉等共同經營為主。以清真拉面館為例,上海市有300多家、南京市1100多家、杭州市130多家、常州市500多家、南通市1300多家、無錫市380多家、福州市360多家、廣州市400多家;清真牛羊肉批發零售公司,上海市有8家、南京市7家、杭州市4家、南通市2家、無錫市2家、蘇州市2家、福州市2家、廣州市3家,年產值達數億元,就業勞動力數萬人。
二、發展清真產業的優勢
臨夏州地處河湟腹地,區位優勢明顯,全州120多萬穆斯林人口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一套獨具地方特色的清真美食文化和手工技藝,加之近年來國家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基礎條件日益改善、開放開發逐步擴大,都為清真產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是發展機遇千載難逢。從宏觀上來看,國家和省上正在全力推進“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建設,在抓“東張”承接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同時,鼓勵“西望”重振古絲綢之路輝煌,全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臨夏清真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平臺。從政策機遇來看,國家出臺了《關于支持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加快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若干意見》,提出了30條含金量極高的扶持政策,特別是對產業發展、開放開發給予了大力扶持,這為臨夏清真產業發展提供了絕佳機會和有力保障。
二是地域人文優勢突出。臨夏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帶,自古就是絲綢之路要沖、茶馬互市重鎮,行商坐客、馬幫腳戶較多,素有商貿傳統。如今,作為全國重要的回族聚居區,穆斯林人口眾多,群眾重商意識強,宗教信仰虔誠,其衣食住行、生活方式都嚴格體現伊斯蘭文化認同的規范要求,在國內享有“中國小麥加”的美譽。在全國清真餐飲業中,對于臨夏人生產、加工、經營的清真食品,全國各地的穆斯林同胞都高度信任,具有響亮的清真金字招牌,發展清真食品加工業具有天然優勢。
三是農畜產品資源豐富。臨夏地處我國農牧區結合地帶,具有優質和豐富的飼草資源,各族群眾素有養殖的傳統,特別是近年來,通過發展規模養殖和良種繁育,2014年全州牛飼養量39.98萬頭、出欄率40.5%;羊飼養量249.2萬只、出欄率69.95%;牛肉產量1.41萬噸、羊肉產量1.88萬噸、鮮奶產量2.57萬噸,畜牧業產值達到14.61億元。同時,臨夏又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畜產品集散地,周邊藏區的牲畜多經臨夏周轉交易,州內市場每年集散牦牛、藏羊達230萬頭(只),所有這些都為清真肉制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目前,州內龍頭企業年屠宰分割牛約40萬頭、羊50萬只。
四是產業發展基礎良好。經過多年的積淀,臨夏州清真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以臨夏綠色清真產業經濟開發區為載體,全州清真產業完成增加值10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1%,產品種類從單一型向肉制品精深加工、乳制品加工、糖果和西式面點制作、地毯加工、民族服飾制作等多樣化發展;發展層次從粗放式、家族式經營向精細化、機械化、現代化方式轉變;從無品牌、小打小鬧向品牌化、集約化發展,涌現出八坊清河源、康美、圣澤源、華安、愛麗福、安多、燎原、蓮花湖、雪羚、興強、學和等省內外知名品牌,清真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
五是流通網絡日趨完善。康臨、臨合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蘭合鐵路、臨達高速、沿黃快速正在建設,臨夏機場正在積極向國家爭取,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為商貿流通提供了便捷的運輸條件。同時,營銷網絡遍布全國,在沿海地區從事清真牛羊肉配送、餐飲的臨夏籍經營戶達780多家,商業網點近萬個,從業人員4萬余人,為臨夏清真產業發展提供了暢通的物流和信息流支持。僅以東鄉縣為例,據不完全統計,東鄉籍在青海、新疆、河北、西藏、寧夏、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從事清真餐飲的經營戶達500余家,從業人員2萬多人。
六是開放開發持續推進。近年來,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我州先后與馬來西亞吉蘭丹州、伊朗庫姆市結為友好城市,在新疆霍爾果斯口岸設立辦事處,臨夏清真食品認證中心與伊朗伊斯蘭研究與信息中心、阿聯酋海灣清真食品認證中心簽訂清真食品互認協議,為清真產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窗口和平臺。全州現有歸僑僑眷500多戶、2600多人,海外華僑、華人1500多人,分布于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埃及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為我們進一步拓展中東、南亞穆斯林國家的清真產業市場,做大做強清真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臨夏州清真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盡管臨夏州清真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發展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方面,資金不足,貸款難度大,制約著做大做強。全州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企業普遍經營規模小而散,固定資產少,土地、房屋等抵押品不足,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弱,加之缺乏上級部門和相關單位的擔保,致使信用等級較低,大都會遇到融資難的問題,發展后勁不足,影響產業做大做強。
另一方面,企業生產規模小,品牌意識淡薄,產業化程度低。臨夏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企業多以家庭式、小企業為主,資本積累速度慢,難以形成規模;缺乏長遠發展規劃,思路不清,經營產品單一,知名度不高,市場上獲得認可的品牌較少;企業大都停留在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配送、銷售等初級階段,各自一攤、零散經營,全產業鏈延伸不夠,集團化、公司化經營較少。
四、對臨夏清真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臨夏清真產業發展正在蓄勢待發,我們必須搶抓機遇、趁勢而為,積極打造以清真食品、民族用品為主的清真產業,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一是加強對清真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強化頂層設計和組織領導,建議成立臨夏州清真產業發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抽調專業人員,開展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產業發展規劃編制、相關政策研究與指導、行業和產品標準制定、國內外市場開拓對接、企業組織培訓等方面的工作,以此來加強政府層面的引導和推動,促進清真產業發展。
二是進一步加大清真產業扶持培育力度。優化政務服務,對清真產業項目的報批、登記、注冊,實行“一站式”服務,減少行政審批環節;設立清真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扶持企業研發新產品、開拓市場、開展國際認證等。同時,做好小升規、個轉企工作,強化企業扶持培育和市場引導,鼓勵企業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進一步做大清真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幫助協調銀行貸款,落實好貸款優惠利率和中央貼息優惠政策,解決發展所需資金。同時,加大清真產業招商引資力度,立足臨夏資源稟賦,緊盯產業鏈式開發,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清真企業落戶臨夏,從而帶動州內企業發展。
三是制定完善清真產業發展標準。維護好“清真”這塊金字招牌,是臨夏清真食品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穆斯林國家的“護身符”和“通行證”。應加強清真產業標準化建設,建立行業聯盟,逐步統一和提高行業標準,進一步加強與馬來西亞等國際穆斯林用品認證機構的聯系對接,為清真品牌開拓國際市場奠定堅實基礎。繼續加強規范監督管理,規范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確保原材料、添加劑、生產工藝、流通銷售全過程都符合清真標準。建立企業誠信聯盟,對入盟企業嚴格審核,形成監督機制,對于打著清真旗號的不法企業和各類假冒清真食品的違法行為要堅決抵制、嚴厲打擊,使那些生產、銷售“山寨”、“偽清真”食品的企業無處藏身、無法生存,提升行業信譽和發展層次。
四是積極培育和全力打造臨夏清真品牌。品牌是一種隱性的資產,是現代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要素。加大對自有品牌商標、專利、認證標識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深度挖掘、開發“東鄉手抓”、“康樂牛肉”、“興強地毯”等品牌資源,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加大對州級以上名優產品的扶持和獎勵,全力打造一批極富臨夏地方特色的名優品牌。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媒介,全方位宣傳報道臨夏清真知名品牌,提高群眾知曉率和認知度,使“清真在臨夏”得到國內外穆斯林群眾的更多認同。
五是探索創新清真產業銷售模式。打通“網上絲綢之路”,搶抓國家強力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有利機遇,盡快制定和啟動我州發展規劃,加強與國內外大型互聯網企業的銜接對接,學習借鑒隴南電商成功經驗,鼓勵和引導州內電商積極開展清真產業電子商務,加快實施電子商務應用示范工程,實現重點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企業的門戶網站銜接、信息查詢、產品展示和電子商務交流等,促進信息流、商務流、資金流的有效結合。加強與州內外大型超市的對接銜接,積極推進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進超市,擴大銷售渠道。積極發展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經營連鎖店,開設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展廳,擴大州外銷售中心網點布局,加快直銷市場培育,增加臨夏清真產品市場份額。
六是實施清真產業人才培養工程。進一步加大對清真產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在發揮好州縣(市)培訓機構作用的同時,依托政府、院校、企業、社會“四位一體”的培訓網絡,制定中長期培訓規劃,開展清真烹飪廚師、市場營銷、質量檢測、經營管理、阿語翻譯等方面的知識培訓,并頒發等級認證證書,提高受訓人員綜合技能。全面落實人才獎勵制度,培育和引進企業發展急需的人力資源管理、資本運作、企業發展策劃、市場營銷、項目管理、生產技術等方面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加強外出學習考察,定期組織州內企業家赴全國知名清真企業考察,學習借鑒先進管理經驗和現代經營理念。
七是做大做強清真產業發展平臺。州縣合力,全力打造好臨夏綠色清真產業園區,科學規劃產業集群,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功能,加快構建產業發展的聚集平臺。大力實施“走出去” 戰略,引導支持自有品牌積極開展出國(境)參展,鼓勵支持企業建設海外營銷渠道,加強與馬來西亞吉蘭丹州、伊朗庫姆市的聯系合作,充分利用舉辦2015中國(臨夏)國際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博覽會”的有利時機,全方位展示臨夏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特色,打響清真品牌、擴大臨夏影響,讓更多的國內外企業和賓客走進臨夏、了解臨夏,搭建起一個高效、便捷的經貿交流平臺。加快推進霍爾果斯窗口建設,抓緊啟動霍爾果斯辦事處項目建設,搭建好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展示展銷平臺,并逐步向中亞國家延伸,提升我州清真產業影響力。
八是加快建設清真產業原料基地。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在鼓勵龍頭企業建設自有牛羊養殖基地的基礎上,通過建設專業化養殖基地、開展牛羊標準化養殖、加強重點企業與養殖專業戶的合作,加快全州規模養殖的發展。積極爭取我州牛羊能繁母畜補貼,國家已在部分地區實施牛羊能繁母畜補貼政策,但甘肅省沒有納入國家實施范圍,爭取將我州納入國家牛羊能繁母畜補貼范圍,對所有牛羊能繁母畜給予補貼,提高養殖戶積極性,擴大牲畜養殖規模,為清真產業發展提供原材料保障。
馬志雄(臨夏州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