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影院在线午夜/成 人 黄 色 视频免费播放/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國內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中共陜西省委高教工委印發通知 要求高校正確看待民族傳統習俗

來源: 時間:2015-08-20 點擊: 我來說兩句

               關于印發《正確認識伊斯蘭教、正確鑒別宗教極端主義》《正確看待民族傳統習俗》的通知

                                                                                                                                    陜高教統〔2014〕2號

各高等學校:

      為進一步做好高校民族團結工作,抵御和防范宗教滲透,省委高教工委統戰部編寫了《正確認識伊斯蘭教、正確鑒別宗教極端主義》、《正確看待民族傳統習俗》等宣傳教育參考資料,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組織學校黨委中心組以及學校宣傳、統戰、學工、安全穩定等部門同志認真學習,結合本校實際,做好宣傳教育和相關工作。

                                                                                                                                                                              中共陜西省委高教工委
                                                                                                                                                                                  2014年6月12日


       陜西高校宣傳教育參考資料

      正確認識伊斯蘭教、正確鑒別宗教極端主義
       中共陜西省委高教工委

      一、伊斯蘭教及其主要思想

      1、伊斯蘭教簡介
      伊斯蘭教是與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紀初產生于阿拉伯半島。中國舊稱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蘭一詞原意為“順從”,指順從安拉(中國穆斯林亦稱真主)的意志。伊斯蘭教為穆罕默德所創建,其教義主要為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主要傳播于亞洲、非洲、東南歐;以西亞、北非、南亞、東南亞一帶最為盛行。目前,世界穆斯林人數約有12億,約占世界人口1 /5。其中,阿拉伯人只占18%左右。

      2、伊斯蘭教的主要思想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同其他兩種宗教相比,伊斯蘭教更主張人在社會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即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人本論。在伊斯蘭教里,雖然真主(安拉)與人的關系是創造者與被創造者的關系,人是真主的奴仆,但人是遵循著真主的意志治理人生,是真主在大地的“代治者”。在此人性和神性不是分離而是合一的,人的精神就是真主精神的體現,因為人的精神是真主在創造人的時候就給予人的,真主“確已把人造成最美的形態”。這一斷語包含了伊斯蘭教對人及人性、人欲最基本的看法。
      所以在出世與入世的關系中,伊斯蘭教不僅反對隱遁山林、出家修行等出世行為,還鼓勵人們耕耘現世、兼顧兩世的幸福,不得偏廢。穆斯林世界里沒有修道院,沒有終身禁欲不婚的修女、修士,以及和尚、尼姑等類人物。
      《古蘭經》中對穆斯林現世生活中的食、衣、性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規勸和指導,完全與世俗生活融為一體。教規中甚至對中國傳統社會視為最難以啟齒的方面如夫妻行房事的時間、地點及房事時應循的衛生習慣都作了細微的指點。這些內容使《古蘭經》的教誨洋溢著對人欲的寬厚和尊重,此舉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實屬罕見。
      《古蘭經》既不忽略世俗生活中一切實際事務,又不漠視精神上的追求。這種虔誠的信仰與務實的態度融為一體的精神改變了貝魯因人野蠻的游牧習性,教化了阿拉伯民族自身,同樣也吸引了穆斯林以外的人們。伊斯蘭不鼓動穆斯林對非穆斯林采取暴力,而且不許可強行逼迫別人信仰伊斯蘭。正是由于穆斯林世界獨具這種高揚人性的魅力,使得伊斯蘭教具有傳播發展速度快,遍布范圍廣,影響力大等特點,吸引了大量阿拉伯民族以外的世界各族人民信奉。

      3、伊斯蘭的主要教派
      該教主要有遜尼和什葉兩大教派。
      遜尼派,全稱為“遜奈和大眾派”,是伊斯蘭教最大的教派。系穆罕默德死后,在爭奪“哈里發”(意為“繼承者”、“代治者”)權位的內部斗爭中形成,同什葉派對立。遜尼派承認伊斯蘭教的四大哈里發都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任者,因而獲得歷代哈里發的支持,流傳較廣,有“正統派”之稱。世界絕大多數穆斯林都屬遜尼派。中國絕大多數穆斯林也屬遜尼派。
      什葉派,專指擁護阿里(伊斯蘭教歷史上第四任哈里發)的人。同遜尼派對立。什葉派只承認阿里及其后裔為穆罕默德的合法繼任者,并稱其為“伊瑪目”,不承認其他三任哈里發。該派對《古蘭經》有自己的解釋,并有自己流傳的圣訓。什葉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和阿拉伯半島西南部等地。
      在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10個民族,超過1800萬人。這10個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但由于回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突出,除寧夏、甘肅、新疆外,回族還分布在西部的長江上游部分地區及陜西、山東、河北等全國一些地區。

      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是嚴格意義上的傳統主義(塞萊非耶),與西方傳媒所宣傳的“政治暴力”、“國際恐怖主義”有嚴格的區別。按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原教旨主義”的含義是“嚴格的遵奉基督教信仰中原初的、根本的、正統的信條”。原教旨主義者尊重政府當局,其討論的內容只在社會倫理規范領域,不涉及政治問題。它致力于清除伊斯蘭禮拜中迷信及偽信行為,進行伊斯蘭教義的學術研究,不涉足政壇。
      被西方傳媒“炒”得灼熱的原教旨主義在阿拉伯人那里,被冷靜地賦予“政治伊斯蘭”的稱謂。其實質上是一場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伊斯蘭運動,因此它并非是一場單純的伊斯蘭復古運動。匯集成這場運動的有各種各樣的派別,它們的旗號不同,方式各異,意識形態也不一樣,然而,它們的宗旨卻是一樣的:反對西方化,反對世俗化,返回伊斯蘭教的原初教旨,變革現存的世俗秩序,推翻現存的世俗政權,建立由宗教領袖或教法學者統治的、以沙里亞法(伊斯蘭教法)為基礎的伊斯蘭國家和秩序,最終實現“真主在人間的意志”。這種以宗教為武器,試圖通過“伊斯蘭革命”奪取政權,建立伊斯蘭國家的運動,又稱為近代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近代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阿拉伯文的“原教旨”(烏蘇里)為溯本求源、崇尚伊斯蘭的原初教義相去甚遠。前者是新生于特定歷史環境下、希望實現其政治作用的社會集團,后者延續幾千年的文化遺產。
      埃及穆斯林兄弟會是最早的原教旨主義組織之一,由蘇非派虔誠信徒哈?!ぐ嗉{于1928年所創立。該組織的宗旨是以《古蘭經》為基礎,恢復伊斯蘭原始教義,建立伊斯蘭國家,實行伊斯蘭法?!拔覀兪钦渭摇笔撬目谔?。他認為伊斯蘭不只意味著禮拜和信仰,尊崇與引導、宗教與國家、思想與行動、《古蘭經》與寶劍雙方不可或缺。他們把要求獨立、解放、民主和建立法制的斗爭,看作“墮落的運動”。
      在穆斯林兄弟會的發展過程中,部分成員組成特別或秘密組織,進行極端行動。據估計,目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組織大約有數百個,分散在世界各地。大多數組織采取溫和的或合法的方式,如土耳其原教旨主義政黨“繁榮黨”;約有十幾個組織則采用激進的、極端的方式:如埃及的“贖罪與遷徙”組織、阿爾及利亞的“伊斯蘭拯救陣線”、阿富汗“塔利班”、本·拉登“基地”組織等。這部分人數不多,但其活動能量很大,往往令世人震驚,帶給伊斯蘭原教旨組織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是這些暴力活動是根本不同于原教旨主義的,他們只是打著“原教旨主義”的旗號,為其極端、暴力行為尋找“庇護傘”而贏得民眾的支持與同情。因此,這樣的“原教旨主義”思想只能理解為是被利用的,而不能代表其實質內容,更不能代表該宗教信仰(伊斯蘭教)的全貌。

      三、瓦哈比教派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作為政治運動始于18世紀中葉的阿拉伯半島。主張反對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半島的統治,反對外族對阿拉伯人的壓迫和對伊斯蘭教義的篡改,提出了實現“伊斯蘭化”的口號,這一時期的原教旨主義稱之為近代原教旨主義。近代原教旨主義的創始人是阿拉伯半島的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勒·瓦哈卜,他主張嚴格信奉一神論,反對一切脫離《古蘭經》和“圣訓”的宗教儀式與行動。要按照字面來解釋《古蘭經》和“圣訓”,否認人與安拉之間有“中介”之說。他譴責相信吉日、厄運、占卜和朕兆等思想。要求恢復伊斯蘭教早年的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禁止飲酒、吸煙、跳舞和賭博,甚至禁止穿著綢緞和佩戴裝飾品,故有“伊斯蘭教的清教派”之稱。
      瓦哈卜的傳教活動,得到了阿拉伯半島沙特家族的支持,很快形成了一個新的教派—“瓦哈比教派”(這是其反對派根據其創始人瓦哈卜之名對他們的稱呼),屬于伊斯蘭教遜尼派支脈。19世紀初,瓦哈比教派曾一度在阿拉伯半島得勢,于1801-1804年占領卡爾巴拉,攻克麥加和麥地那,1811年在內志(在今沙特阿拉伯)建立了瓦哈比國家。1901年伊本·沙特繼任為內志王國的元首, 1932年定國名為沙特阿拉伯王國,并在政治、宗教方面進行改革,奉行瓦哈比派教義,并成為瓦哈比派的名義宗教領袖。
      瓦哈比派信條的核心是遵循伊斯蘭正統的教法和教義,其來源為《古蘭經》和圣訓。其主要信條可以歸納為兩點:
      一是強調信仰唯一神論。
      首先瓦哈比派認為伊斯蘭教法中的合法與非法的依據是安拉降示的《古蘭經》,除此之外,就是先知的圣訓。至于教義和教法學家們的分析,只要不只取自《古蘭經》 和圣訓文字內容的,都不能成為論據。
      瓦哈比派認為,信徒們參拜先知靈墓驅避邪惡、向靈墓捐錢等只能在先知的墳墓前進行,目的是為了表達敬意而不是為了訴說和祈求。為了實現這一信條,瓦哈比派所到之處,拆毀陵墓及其附屬的清真寺,以至歐洲人稱他們為“摧毀廟宇者”。不只如此,瓦哈比派在進入麥加時還摧毀了許多具紀念意義的穹頂建筑,如阿伊莎夫人穹頂、先知誕辰、艾布·伯克爾、阿里誕辰等穹頂建筑。所有這一切舉動都是為了實現瓦哈比教派純粹一神論的主張。
      二是反對異端行為。瓦哈比派反對異端行為,如生日聚會、婦女在靈車后行進、對天房帷幕的典禮以及舉行有蘇非派(伊斯蘭教神秘主義派別)歌詠和舞蹈的紀念活動。此外,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如:吸煙、喝咖啡、男子著絲緞衣服以及染須、佩帶戒指也被視為異端行為。瓦哈比派還查禁那些有多神崇拜傾向內容的書籍。

      四、瓦哈比教派在新疆的傳播
      瓦哈比教派大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傳入新疆,接受這個教派的大多是保守穆斯林。這個群體類似清教徒,提倡簡樸生活,反對奢靡浪費,追求內心的安寧清修,平時嚴守戒律,但并不主張暴力,也沒有政治訴求。
      傳播途徑:瓦哈比教派信眾規模迅速擴大,主要途徑是通過私辦經文學校的方式培養信徒“塔里甫”。在發展之初,瓦哈比教派打著宗教改革的旗號,并未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意圖,而更像是不同教法學派之間的斗爭,因而沒有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
      瓦哈比教派注重個人對經典的領悟而非學者的解釋,修學門坎低,容易被大眾接受,且來自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沙特阿拉伯,所以很快便形成氣候。進入新疆后,因為提倡簡化禮拜程序,扶貧濟困并傳授科學知識,也得到年輕人和一些知識分子 、工商界人士甚至部分黨政官員的支持。但是,由于瓦哈比教派可以“憑經立派”,每個傳經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衍生出對于經典的不同解釋,在表現形態上也顯得五花八門。伊朗的、沙特的、阿富汗的、埃及的、土耳其的,有時連信眾自己都搞不清楚。

      負面影響:受瓦哈比教派思想影響,許多女性不再穿艷麗的傳統服裝,而是寬大的黑袍。而這一教派在新疆積極推動社會生活領域的伊斯蘭化,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日漸凸顯。在瓦哈比教派思想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維吾爾族婦女不再穿著艷麗的民族服飾,取而代之的是一襲寬大黑罩袍。南疆某些地區甚至禁止音樂、傳統歌舞、繪畫、雕塑等社會文化活動,并指責維吾爾族婚喪習俗違反伊斯蘭教義等。

      五、宗教極端主義
      在許多宗教內部存在不同教派,大體上可分為溫和派和激進派或極端派。一般說,宗教極端主義是打著宗教旗號出現的一種極端主義,實際上是屬于政治范疇,其目的是要恢復神權對國家和人民的統治。伊斯蘭宗教極端主義指的就是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面貌出現的宗教極端主義,也可稱之為伊斯蘭極端主義??梢哉f瓦哈比教派傳入中國新疆后催生了極端主義者,出現了伊斯蘭極端主義。
      伊斯蘭宗教極端主義運動實際上是政治化、組織化和恐怖主義化的伊斯蘭運動,而不是宗教運動。例如,由遜尼派的沙特阿拉伯瓦哈比主義衍生出的極端組織和阿富汗塔利班運動雖然屬于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但是已經極端化。其基本宗旨是:建立完全由伊斯蘭教法統治的、政教合一的神權制度,通過鼓吹“圣戰”或恐怖主義來實現建立神權統治的國家。為此,伊斯蘭極端主義提出的口號是,既不要西方的資本主義,也不要東方的社會主義,只要伊斯蘭教。
      宗教與宗教極端主義,是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看待,視為同一,混為一談。宗教問題是思想問題、信仰問題、意識形態問題,以及與之相應的宗教行為問題;而宗教極端主義者實質是在布道宣教的名義的掩蓋、庇護下,利用宗教傳播極端主義思想主張、從事暴力恐怖、分裂國家等的社會政治勢力。極端主義活動實質不是什么宗教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宗教極端勢力與宗教的聯系純粹是因為他們從宗教中蛻變、異化而出,作為宗教的一種異己物和異己力量而存在、而活動。它利用宗教,把宗教當作工具在使用。

陜西高校宣傳教育參考資料

正確看待民族傳統習俗

中共陜西省委高教工委

      近年來,我省一些大學校園里出現了個別女學生戴面紗、穿罩袍的現象?!懊婕啞⒄峙邸钡降资遣皇敲褡鍌鹘y服飾?校園里能不能穿著這種服飾?我們該怎樣看待這種現象?事實上,這些讓師生感到困惑的問題并非小事,往往關乎社會和諧穩定,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深入了解各民族傳統風俗,準確把握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嚴格區分民族服飾和宗教服飾,堅決執行教育和宗教相分離的制度,采取得力措施把相關問題解決好。


      民族傳統習俗是各民族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的,與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相關的風俗和習慣。

主要表現在生產節慶、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人生禮儀、體育娛樂以及禁忌等方面,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心理感情、道德準則和宗教觀念等,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標志,也是民族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盡管各民族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也有一些共同點。 一是群體性。任何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該民族所有成員普遍遵守的社會風尚和習俗,絕不是某些個人行為。二是地域性。居住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其風俗習慣通常各不相同;居住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在長期地交往過程中,也會形成某些相同或相近的風俗習慣。三是相對穩定性。民族風俗習慣一旦形成,就會伴隨著人們的生產及生活方式長期相對地固定下來,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代代相傳。四是文化性。風俗習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既反映了民族物質文化,也體現了民族的精神文化,蘊涵著本民族的思想情感、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五是變遷性。任何民族的傳統習俗都要與時代發展相適應,與社會進步相適應。隨著各民族所處的社會環境、生活環境和歷史條件的變化,民族傳統習俗也會發生變化。

      民族傳統習俗不同于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屬于意識形態,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以及教義、教規、制度和組織。風俗習慣沒有嚴格規定,只是人們的世界觀和思想認識問題。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往往為該民族全體人員所共同接受,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并不一定是該民族全體人員所共同遵循的。各民族都存在著由宗教信仰演變而來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相沿成習,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雖然它含有某些宗教色彩和宗教傳統,但事實上已經成為民族風俗習慣的組成部分,如禁食豬肉的習慣就來源于伊斯蘭教的規定,但經過千百年相沿至今的這種宗教禁忌早已失去了原來宗教的意義,而演變成為一些少數民族群眾的風俗習慣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劃清界限,堅決不參加宗教活動,又要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宗教雖將教義教規與信教群眾的衣食住行、文化節慶、婚嫁喪娶等風俗習慣相融合,但風俗習慣與宗教禮儀仍然有所不同,要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對已經約定俗成的婚喪嫁娶儀式,例如起名、割禮、給亡人站禮、送葬、過乃孜爾等,雖然有某些宗教色彩和宗教傳統,但實質上已經演變為民族風俗習慣的組成部分,應予以尊重。封齋、禮拜、朝覲等屬于宗教活動范疇,普通公民在宗教場所或家中所從事的宗教活動應予以尊重。

      從歷史上看,新疆許多民族信仰宗教,宗教與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伊斯蘭教自十世紀傳入新疆后,對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鑒于此,今天我們有些人不能正確地認識理解和把握民族風俗習慣與宗教的關系,甚至將某些宗教行為誤以為民族風俗習慣。境內外三股勢力有意混淆民族風俗習慣與宗教行為的界限,別有用心地將伊斯蘭教中的禮拜、封齋等宗教行為宣稱為民族風俗習慣,借機鼓吹散布宗教極端思想,傳播民族分裂主義。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認識和對待民族傳統習俗。


      正確對待各民族風俗習慣,是關系到尊重民族感情、實現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的大問題。黨和國家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緝群鸵笫牵簼h族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要尊重漢族的風俗習慣,各少數民族之間也要相互尊重彼此的風俗習慣。
      (二)保持民族風俗習慣。客觀辯證地認識民族風俗習慣,對那些有利于民族發展進步、廣大群眾身心健康、各民族和諧團結的優良健康的風俗習慣要保持和發揚。
      (三)改革民族風俗習慣。各民族都應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要求,自覺地摒棄封閉、落后、保守、愚昧的風俗習慣,對那些已落后于時代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有害于人們身心健康,影響民族發展進步的風俗習慣主動進行改革,以開明、開放的心態學習先進文明成果。

      為了切實保障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國務院及其有關部委還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規定,對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飲食習俗、喪葬習俗等方面都作出了具體的規定,促進了各民族的和睦相處和團結進步。



      維吾爾族婦女有自己非常傳統的服飾與著裝習俗,而且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比如艾特萊斯絲綢裙、金絲絨花帽、各種刺繡的襯衫和各種艷麗的頭巾以及老母親的白紗巾等等,都是維吾爾族婦女特有的著裝與服飾特點。但戴面紗、穿罩袍不是新疆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穿著,在社會公共場所穿著“吉里巴甫”服則完全是宗教極端思想的外在表現。

     面紗、長袍是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的傳統服飾。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是沙漠,干旱少雨,氣候炎熱,阿拉伯人為了適應半島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躲避風沙和炎熱,逐漸形成了男性戴頭巾、穿長袍,女性戴面紗、穿長袍的生活習慣。

      伊斯蘭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內部出現了一些極端主義派別。極端主義教派為了爭奪信眾,對《古蘭經》等宗教經典的一些內容加以曲解歪曲,聲稱婦女的肌膚除自己的男人外,別人不容許看到,把婦女完全禁錮起來,要求婦女外出時必須頭戴黑面紗,身穿黑袍。塔利班在統治阿富汗期間,如果婦女外出不戴黑紗、穿黑袍,輕者被鞭笞,重者則被關進監獄。

      境內外敵對勢力特別是“三股勢力”為了達到分裂中國的政治目的,以民族、宗教為幌子,大肆散布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思想,鼓吹“穆斯林婦女必須穿著‘吉里巴甫’服,否則就不是穆斯林”,“婦女必須戴黑面紗,穿黑袍”等謬論,其險惡用心和罪惡目的就是傳播宗教極端思想,煽動宗教狂熱,造成民族間的隔閡,破壞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決防止其傳播、蔓延。




      禁止各族師生在學校穿戴反映宗教信仰的服飾和標志,是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的體現,是國家法律的規定,是社會主義辦學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師生職責使命之所在。


      宗教服飾一般是指宗教神職人員及其信徒從事宗教活動、表達宗教情感時所穿戴的服裝和飾物的總稱。宗教服飾反映了信教者的宗教意識和宗教情感,將自己與不信教者或其他宗教信仰者加以區別。從世界范圍內看,世俗國家要求一般不在社會公共場所穿戴宗教服飾。法國國民議會于 2004 年通過了“頭巾禁令”法案,明確規定“禁止在公立學校佩戴宗教飾物,這些飾物包括穆斯林頭巾,猶太教的無邊帽以及基督教的十字架”。法國政府又于 2011 年 4月 14 日通過了《禁止在公共場所穿遮面長袍》法案,明令禁止在公共場所佩戴遮面長袍,違令者及強迫他人佩戴者都將受到法律懲罰。德國為保護公共秩序,自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開始,法律明確禁止在公共場所遮掩臉部。土耳其、新加坡、敘利亞、西班牙、哈薩克斯坦、蒙古、越南、土庫曼斯坦等許多國家都制定了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法律規定,對師生在世俗學校的穿戴也做出了明確的要求,不允許師生穿戴宗教服飾進入世俗學校,對違反規定的師生將不允許進入校園、勒令停學,甚至給予經濟處罰。土耳其政府、敘利亞政府都明確規定,不允許女學生在校園里穿戴宗教服飾。

      教育與宗教相分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基本內容,也是政教分離原則在國民教育領域內的具體體現。教育與宗教分離主要體現在:(1)學校與宗教場所相分離。學校屬于社會公共活動場所,不是某一宗教或教派的活動場所,學校不得設立宗教教堂和其他宗教設施。(2)宗教界也不得在學校設置宗教場所。教師與宗教信徒相分離。教師必須履行教師法規定的職責,既不能擔任宗教職務,也不能利用教師的身份,在學校給學生講授宗教教義。宗教教職人員也不得擔任學校教師,利用學校從事宗教活動。(3)學校教材與宗教經典、宗教宣傳品相分離。一方面學校的教材內容不得有宣傳宗教教義的內容,另一方面任何宣揚宗教教義等方面宗教書籍、刊物等也不得進入學校。(4)學生和宗教信徒相分離。宗教信徒同普通公民一樣享有受教育權利,但他在世俗學校學習必須遵守學校的規定接受學校的各項教育。(5)學校教育活動和宗教活動相分離。學校和教師必須按照《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規定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組織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得帶領或誘導學生從事諸如禮拜、祈禱、封齋等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動。同樣,宗教教職人員和信徒也不得要求學校和教師組織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動。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這些涵義,必然要求師生不得在學校穿戴宗教服飾。如果師生穿戴宗教服飾,本身就是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的表達,這種行為顯然違背了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法律規定,是法律規定所禁止的。

      我們辦的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學校,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以提高青年學生的思想文化科學素質、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宗旨。社會主義的辦學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校各族師生員工必須遵守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法律規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學校開設或講授宗教課,傳播宗教教義,干擾、阻礙學校的思想品德和科學文化教育;不得利用宗教干擾或破壞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不得在學校從事任何發展教徒的活動;不得利用工作學習之便參加宗教活動;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活動;不得在學校穿戴反映宗教信仰的服飾等。如果在校從事宗教活動,穿戴宗教服飾,本身就是對學校辦學指導思想的沖擊,必然嚴重影響黨的教育方針和辦學宗旨的貫徹落實,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學校是傳播先進思想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場所,不是傳播宗教經文教義的場所,培養的對象不是宗教教職人員和信徒,而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決定了師生必須按照社會的規范要求著裝,禁止在學校穿戴宗教服飾。

      利用宗教對教育領域進行滲透,是境內外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的一個重要手段。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向學校滲透的根本目的,是欲與我爭奪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爭奪教育陣地、爭奪青少年、爭奪下一代、爭奪未來。境內外敵對勢力有意混淆民族服飾與宗教服飾的區別,宣揚穿戴宗教服飾就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唆使不明真相的各族師生反對學校禁止穿戴宗教服飾的規定。正是在他們的煽動下,一些青少年學生思想發生了扭曲,分不清楚何為民族服飾,何為宗教服飾,在學校對其進行教育管理時,往往持對抗態度。師生在校園穿戴宗教服飾不僅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效果,也給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向學校滲透留下了空隙。



      關于能否在校園里穿戴民族服飾的問題,也應統一認識。一般而言,人們穿著什么服裝,怎樣打扮自己,是個人的自主選擇,別人不應干涉。但個人的穿戴不僅僅是個人的私事,而且受到社會身份和活動場所的制約,必須符合社會職業、行業規范的要求。

學校是傳授科學知識、人類文明的場所,是傳播現代文化的陣地和高地,是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社會進步要求人才的地方。學校的使命和任務自然會對教師、學生在校園內的衣著和言行有著不同于其他行業的規定和要求。

      世界上許多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法國、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國家都對學校師生的穿戴做出了明確規定,要求師生文明著裝。我國也不例外。作為育人場所的學校,師生必須遵守學校的校規校紀,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師生的穿戴問題不僅僅是個人的私事,而要服從學校育人工作的大局和要求,與教師、學生的身份相符合一致。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