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衛星全球走俏 中國制造迎來彎道超車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16-01-06
點擊:
我來說兩句
亞洲開發銀行近日發布了《2015年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在亞洲高端科技產品出口中所占份額從2000年的9。4%升至2014年的43。7%,位居亞洲第一。其中,以高鐵、核電和衛星等為代表的中國科技產品廣受歡迎。這標志著“中國制造”已向世界亮出自己的高端名片。
中國制造逆襲 高端產品走俏
中國制造在全球各地隨處可見,從前,中國被貼上“世界工廠”的標簽,產品被定義為低端、價廉的“山寨貨”;今天的中國仍然堪稱“世界工廠”,但是,鳳凰涅槃的中國制造已今非昔比,高端產品在全球日益走俏。
在印度尼西亞,中國承建的第一座高鐵項目將于本月正式開工,并預計在2018年竣工。
在韓國,中國制造成為“高性價比”的代名詞。以前以低價生活用品為中心的中國產品目前已經擴大到汽車、家電領域。
在泰國,北斗導航系統頗具影響力。泰國首批北斗地基增強站建成投入使用,未來規劃在泰國建設北斗地基增強站220個,全面提升泰國衛星導航技術的行業應用和產業規模。
在馬來西亞,中國航空航天設備、核反應堆和電機等高端科技產品在市場份額中所占比例不斷提高。
在歐美,中國手機早已嶄露頭角,小米、聯想、華為都在穩扎穩打。不久前,華為宣布計劃在美國推出擁有金屬機身、指紋識別功能和大容量電池的旗艦版手機Mate 8。這一產品被美媒題名為“2016年即將改變你我生活的科技產品”之一。
在非洲,中國企業為贊比亞承建了技術先進的大型水電站,即便遭遇二十年一遇的大旱依然能正常發電,有力緩解了贊比亞的用電危機。
在拉美,中國軍工裝備受關注和歡迎。一名來自智利的軍備采購人員稱,中國軍工產品的技術含量正在提高,質量過硬。
從“制造”到“智造”,世界怎么看?
如今,中國制造已經超越了模仿階段,產品科技不再是高價“租用”外國的現有成果,中國企業正在以自主研發的姿態向世界市場穩步闊進。
對于中國向高尖端領域的快速邁進,美國《赫芬頓郵報》發表文章稱,十三五規劃是中國經濟轉型、實施“中國制造2025”長期戰略的開始,人們可以對中國智能技術更有信心。
亞行副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說,中國在發展世界級高速列車、無人機、智能手機、核電站等技術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國的新能源技術也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如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潛水器、超級計算機、北斗導航等,中國也實現了重大突破。卡特皮勒集團總裁托馬斯·派爾萊特也表示,中國正從制造大國成長為更可持續的制造強國,一切都只是取決于時間而已。
韓國媒體《中央日報》以憂慮的口吻評價說,中國制造對韓國的逆襲正越來越強烈。逐漸蠶食著韓國國內市場,堪稱進入了“中國空襲第二季”。《朝鮮日報》稱,中國擁有思想開明的企業家,中國已經成為可以生產出物美價廉的高品質產品的經濟強國。
創新驅動中國制造彎道超車
中國制造曾面臨“大而不強”的瓶頸,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品牌價值不高、產能過剩等痼疾中掙扎。歷經陣痛之后,我們快馬加鞭的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英國《金融時報》積極評價了中國在自主研發方面的巨大投入和取得的成就。文章稱,2015年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研發投資成本約為2000億美元,在投資總量上據全球第二位,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此外,中國在專利申請方面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表示,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等將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十二五”期間中國創新的力度加大,這對中國產業升級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創新驅動使中國制造迎來彎道超車,中國企業將做大做強,越走越遠。在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掌握核心技術,塑造自主品牌,使中國制造不再以“量多”和“價低”立足,而是以優質和高端取勝。另外,憑借互聯網+,中國制造業可實現跨行業融合,特別是與新生產方式、新商業模式的融合,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